“如果你在家带过娃,那你一定能体会到白墙被涂画、口红被折断、手办被摔碎的心痛。”这是一句看似夸张,实则无比真实的体悟。 孩子顽皮是天性,但故意“搞破坏”就有问题了。相比普龄儿童,孤独症儿童出现破坏性行为的概率要高出许多。 他们的适应性较差,有的会因为好奇、取乐、欲显示自己的能力或精力旺盛,无处宣泄而无意中破坏东西;有的儿童则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嫉妒或无助的情绪而有意采取破坏行动;有的孤独症儿童还伴有打人、抓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也有撕毁教科书、练习本、推翻桌椅凳等破坏性行为…… 那么,儿童为什么会出现破坏性行为呢? 好奇心作怪 儿童天生就有好奇心理,这种好奇一直伴随着儿童成长,会促使儿童去探索新事物,增加对外面世界的认识,例如为什么小兔子会唱歌、讲故事,电动车为什么自己能跑,复读机为什么会说话。 他们总想去研究一下,就会把各种玩具拆开看看,但是拆开却不能重新装上,因为儿童没有全面的思考能力,不会采取方法,就只能是破坏了。 2 失误导致的行为 随着儿童各种能力的不断发展,独立性也会变强,迫切希望自己能去做事情,例如:儿童会要求自己去喝水,不让父母帮忙,结果弄得衣服全湿透;儿童活泼好动,会无意间地把东西损坏,对家用电器也会很好奇,但是不懂真相,难免会有失误。 3 发泄情绪冲动行为 儿童对自己情绪控制能力差,遇到了困难、心情不好、挫折就会去摔东西来发泄自己的怒火,例如:作业写得不好会突然的撕掉作业本;不小心摔倒会使劲地捶打地面;受到父母的训斥,为了报复就会把其他东西摔烂。其实这样的行为有很多是从成人那学来的。 4 不懂爱惜公物 这一类的儿童多数是被宠坏的,父母总是给儿童买各种新玩具、新东西,却没有去培养儿童爱护这些东西的习惯,儿童不会在意玩具是否坏了、丢了,因为父母还会给买新的,于是儿童从不爱惜玩具,渐渐发展到不知道珍惜物品,破坏公物。 5 怕被忽视 儿童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也会去做一些破坏性的事故意显得很淘气,其实这只是儿童孤单寂寞了,需要父母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