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渐增,孤独症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 孩子的孤独症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好转吗? 作为父母又该如何为孩子的大龄生活做好准备?
这三个问题,可能是所有星儿家长们心头压着的重石。 对此,国际认证副行为分析师(BCaBA)杨婷老师做出了如下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Q1 随着年龄增大,不及时干预的孩子在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家长们首先需要明白一点:“干预”不仅仅只是在机构中进行康复训练,家庭中也时时刻刻存在着干预。孩子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度过,家长们在家中教孩子生活自理、日常行为规范,这些都算是干预。 所以我认为“不及时干预”可以看作是家长对孩子情况的误判,仍旧采取普龄孩子的教养模式,且一直抱有“孩子长大就会好了”的错误信念,或者对于孩子当下的情况消极对待,不管不顾,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及时、有效的干预。 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会看到他们呈现出以下状态:
1 不具备符合年龄的生活自理能力、外出能力,生活处处伴随危险; 2 不相匹配的身体发育与人际行为能力成长,融入社会困难重重; 3 不具备进入学校的能力,或在学校中融合得不理想、学习跟不上进度,被学校劝退; 4 没有健康的身体体态和活动能力,且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5 空闲时间太多无事可做,怪异行为令人担忧等。
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是需要伴随终生的,并且每一个阶段的干预都必须及时和科学。孩子的年龄虽然一直增长,但是我们对孩子的康复不停歇,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Q2 随着年龄增大,孩子目前面临的症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我认为孩子目前面临的症状会有怎样的变化,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孩子获得了什么样的康复服务。孩子的症状变化与其获得的康复服务的质量、数量、持续程度等息息相关。 家长是否有把握“黄金干预期”(2-7岁)对孩子进行抢救性康复; 家长是否有积极配合机构,做好家庭干预,携手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 在家庭干预中,家长是否有正确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提前为入园做好准备; 家长是否有积极创设场景,让孩子将所学的技能多样化地运用到各个真实的社会场景中,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是否有影子老师能够时刻为孩子进行个别化训练和班级辅助性支持; 孩子长大后或者能力与其他孩子无差别后,是否还有进行持续性的干预; ......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上因素都会影响着孩子的症状变化。 另外,众所周知,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是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并且可能伴随有智力障碍、情绪行为问题等。因此,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目前面临的症状可能会发生以下变化:
1 社会性逐渐退化
例如:无法理解、学习社会规范的要求;没有正常的社会情感;会在社会中做出不被大众认可的社会行为或者无法规范个人的行为;无法理解团队的意义,没办法使用正确的方式跟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对于社会的认知程度不够,对于社会中的各个场景失去探索的动机;无法使用正确的语言告诉他人自己的想法等。
2 与其他孩子拉开更大的距离
由于家长的不及时干预或者错误干预,可能会导致出现“别人家的孩子会XXX,我的孩子怎么还不会”“为什么怎么教孩子都学不会”等情况。其实,正是因为孤独症儿童各方面的能力与其他孩子相比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没有进行及时、正确的干预下,距离只会越来越大。因此家长们一定要记得,孩子的干预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有所停滞只会让家长与孩子之前的努力渐渐白费,同时良好的康复效果更离不开机构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3 行为问题频出
孩子一天天长大,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受到身体激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经常性地出现自我刺激行为,甚至会出现砸东西和攻击他人等严重的问题行为。这些行为发生在幼龄孩子身上时可能还比较容易被人接受和包容,一旦出现在大龄孩子身上的时候,他人的可接受度则会变得很低。
Q3 随着年龄增大,面对大龄孩子的生活,家长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在通向成人的路上,孩子要经过几个不同的成长阶段,每个阶段家长需要提前做的准备也有所不同。 比如到了学龄期,家长必须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为孩子进入校园接受融合教育做好准备:
1 适应性行为 包括孩子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在公共区域或教室里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同时要求孩子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规避一些校园安全隐患。 2 校园规范行为 包括孩子在进入校园后不会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或者是出现破坏性行为;以及孩子能够听从老师的指令,能够在对应的场合做出对应的行为动作。 3 个人能力 主要指的是针对于校园的学习环境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要求孩子能具备基础的认知理解、语言沟通、运动、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
孤独症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定不行的。作为家长,希望大家坚定信心,坚持科学性、连续性、长期性的康复训练,相信每个星儿都有自己未来成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