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林舒,是康语福州台江第一中心的一名康复师。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经意间已从指缝中悄悄溜走。自大学毕业后选择踏入儿童康复行业,至今已经有11个年头了。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一群人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而坚持的确会有奇迹。看着一个个孩子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而成功回归社会、回到校园,真的很开心。我很幸运自己能够参与孩子们的成长,也严谨地要求自己必须更努力一点,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需要我帮助的孩子。
在这11年中,我亲身地感受到,康复是一件造福社会的工作,“儿童康复”更是一份给家庭带来希望的工作。与此同时,我也见证了儿童康复行业一步步的变化。从过去到如今,行业一切都在朝向智能化、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发展。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康复! 2022年9月9日,康语发起“2022年第一届灯塔计划”。康语总裁江鹏基于12年专注孤独症及发育迟缓儿童康复训练的经验,正式发布了“四元”康复理念,即“医学本源”、“场景多元”、“数据溯源”、“协同致远”。 今天,我也将结合自身经历,聊一聊我对“四元”康复的一点理解。 医学本源 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是关键 “四元”康复,首先从医学本源出发,结合儿童的发育发展成长规律,持续探索中国孤独症诊疗与康复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探索行业医学技术发展新趋势。 当前,对于孤独症的核心问题仍无有效药物治疗,但通过及时的康复训练,许多孤独症儿童能够具备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如:语言训练可以增强他们的认知功能,帮助他们拥有更好的理解能力,掌握更多的言语表达技巧。此外,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也表明,0-6岁儿童的大脑还处在高速生长和发育的阶段,神经回路的可塑性很强,接受专业、系统的早期干预,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预后效果。 所以,发现孩子得了孤独症或是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时,家长们切莫观望,应及时测评孩子的社交、语言、认知、适应能力等各个能区发育水平,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康复干预计划,千万不要有“再等等,长大就好了”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会耽误孩子的最佳干预时机。 场景多元 泛化,家庭康复训练的重要环节
“四元”康复理念中提到要构建“机构、家庭、学校、社会”四维场景,坚持挖掘多元场景下干预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确保儿童真正融入社会、实现独立生活。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尤其是家庭干预的重要性。 想必不少家长都会有类似的疑问: “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家会提问问题,在外面就不会了?” “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回答‘爸爸叫什么名字’、‘妈妈叫什么名字’,但是不会回答‘爸爸叫啥’、‘妈妈叫啥’?” 当你有这些疑问的时候,那么就说明孩子的家庭干预没有做到位,泛化能力是相对不足的了。 普龄孩子学习一项技能时,可能我们教一两遍他就能学会,但是特殊儿童因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往往我们需要教上一百遍甚至一千遍,他才可能学会。而泛化是ABA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和方法,目的是帮助孩子在变化了的环境中运用新学到的技能。如果孩子在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后,缺乏后续的泛化和巩固,康复效果就容易大打折扣。只有在生活中进行康复,把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环境都变成训练孩子的课堂,配合机构的康复训练,这样的干预才是成功的,才能早出效果。 那么,家庭干预有没有什么秘诀呢?我想用三个字总结——多练习。方法正确、强度足够、持之以恒,孩子的干预效果就会越来越明显。 数据溯源 盼盼树,让康复训练管理更便捷 过去,孩子的康复进程仅仅依靠机构康复师手写记录以及口述传达,家长只能被动接受情况。当时是怎么做的呢?我们通常都会准备一个小本子作为孩子的“学习记录本”,每天手写记录孩子的康复训练情况,每周将小本子转交家长,由家长进行相关信息的反馈填写后,我们再根据家长的反馈作后期的沟通与交流。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将原本看似杂乱无章、繁琐机械的康复训练流程化、规范化,做好数据的记录和过程的监控,早已不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现在,康语为康复师和家长助力、所提供的一站式康复智能管理工具——盼盼树,明显优于“老传统”,电子化记录代替了纸质化记录,大大提高了我们信息录入的便捷性和准确性,简化了康复师的日常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儿童康复数据的记录更加完整、全面。家长也无需再担心会将小本子弄丢,从而导致孩子此前的康复训练数据缺失。另外,如果因调任等原因更换了康复师,盼盼树的数据也可以直接迁移到新的康复师那边,让其能够清晰地看到孩子之前的康复训练情况,从而快速地制定和调整康复训练计划。 同时,盼盼树的使用也加强了康复师与家长的信息互通,孩子的训练内容、训练完成率等情况,家长都可以在盼盼树上查看,随时了解孩子的康复进度,包括家庭作业,家长也是可以在盼盼树上接收。另外,孩子的康复项目评估结果也会在盼盼树上清晰地呈现,这将让家长对孩子的能力可以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协同致远 多方通力合作,干预效果事半功倍
先说说家庭支持。 儿童的干预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从康复训练到家庭支持,全家上下要一起参与,在家庭中融入干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犹记得我干预过的第一个孤独症孩子。在孩子3岁的时候,家长发现了他的异常,就第一时间带孩子上医院检查。当孩子被诊断患有轻度孤独症后,他们便马不停蹄地寻找合适的训练机构进行干预。由于当地康复资源短缺,他们选择了在福州租房子干预,由妈妈负责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以及家庭训练,爸爸则承担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在机构干预和家庭干预的双重坚持下,孩子的康复效果非常明显。如今孩子已经在上小学了,妈妈偶尔会发一些小朋友的照片给我看。看着孩子现在越来越好了,我的心里也是暖暖的。 然而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得到足够的支持。比如,有的父母双方会相互指责埋怨,甚至选择回避责任,谁也不管孩子,导致孩子无法得到及时的干预,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再比如,有的家庭中因为意见不一致,爸爸完全不参与孩子的干预,不仅不配合妈妈一起给孩子做家庭训练,甚至连经济压力都不愿分担,这无疑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康复效果。 在一个家庭里,特别是孤独症家庭,孩子的进步一定是依赖父母双方的共同合作。只有双方互相扶持,才能带着孩子和小家庭走得更稳、更远。同时我认为,爷爷奶奶或是姥爷姥姥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孩子康复的关键。比如老人可以代替上班的父母负责孩子的接送,这样家庭经济和孩子的干预也能得到更大的保障。 再说说学校支持。 在康复中心,我们听到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莫过于:“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可以进入到普通幼儿园和小学。” 对发育迟缓及孤独症儿童的家长来说,孩子能够和普龄儿童一样上幼儿园,再按部就班地升学是一切努力的最终目的。 其实,现在整个社会对特需儿童的包容和接纳度越来越高了,能够接受“半天机构+半天幼儿园”的幼儿园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来康语进行康复训练的不少孩子都是采取这样的形式,利用宝贵的学前时间去提高能力,这样到了学龄阶段,需要充分展现个人能力的时候,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当然,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融合教育。如果孩子还不具备上学的能力,家长就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只会适得其反。 另外,还有一部分幼儿园是不太能接受特需儿童的。为什么不太能被接受?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幼儿园专业康复能力的缺乏。我想,如果能给这些幼儿园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持,让他们有更科学的方法、更专业的能力来帮助这些孩子,相信幼儿园一定会更愿意接受他们。 孩子的康复,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康语将坚持遵循“四元”康复理念,并将其贯穿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和康复管理等各个环节,开启儿童康复第5个十年的新篇章! 尽管我们的努力可能伴随着挑战,但请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朝着目标不断努力,一定能为孩子带来更好的结果!